《最爱是中华》:讲师纪连海变身“非主流”导师

文/黄鑫亮
你不停的换台的时候会发现比艺人更忙的是椅子 , 不知会不会借此拉动了转椅的销量 , 艺人们似乎也更能接受“导师”的桂冠 , 我们发现以往只有在各大院校才能看到的稀有的导师们 , 如今被荧屏的各大节目批发 , “导师”的廉价自然也无可厚非 , 不过想想更为廉价的“美女”、“男神” , 我们也能欣然接受 。一群不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艺人们找到了一顶顶光怪陆离的“导师帽” , 另一群原本就是从院校出来的《百家讲坛》讲师们变身为导师们 , 《最爱是中华》是趣味与竞技集于一身的益智类节目 , 请到了纪连海、王立群和康震等文化红人们担任导师 , 如果选手通过第一关 , 就能任意选择导师 , 并与导师并肩作战 , 可见这里的导师们不仅需要指点江山 , 更需要真刀真枪 。
我们暂且接受了导师不问出处 , 权当是不拘一格降导师 , 但是相比于其他综艺类节目 , 《最爱是中华》的导师结构和特点就与其他的节目迥异 , 其一 , 我们会发现其他节目里的导师们都是四位 , 而《最爱是中华》是三位 , 自从当年的《中国好声音》出现了四位导师 , 几乎所有的节目里的导师们都非得要凑成四位 , 不知是不是下节目打麻将更方便 , 四导师成了与五散人、桃谷六仙般约定俗成的江湖配置 。而从《最爱是中华》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荣耀来看 , 王立群讲过的汉代历史、康震讲的唐史 , 以及纪连海讲的明清史 , 的确已涵盖了历史上的盛世;其二 , 其他节目里的导师皆是男女搭配 , 而《最爱是中华》清一色的是男导师 , 可见相对于其他节目女导师们负责煽情的戏码 , 《最爱是中华》无需如此编排 , 仅是需要男导师用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历史 , 而语言风格则保留了他们《百家讲坛》上的通俗和诙谐;其三 , 不见泪水和口水齐飞 , 这三位男导师喜怒不形于色 , 这也就是中年学术男人的人格魅力 , 用气场夺人魂魄 。
这么说并不夸张 , 至少是对于其中的纪连海而言 , 当年他在《百家讲坛》里创下的收视率纪录至今未有人能突破 , 他满嘴的京片子 , 浑身的骨头的跳动比其他讲述者的眉毛更为生动 。如今的纪连海的满头白发显然更为有型 , 我不知道他的白发是不是自然生成的 , 如果是染的那深刻怀疑是不是与巫启贤的发型师是同一个 , 纪连海站在台上不用化烟熏妆给一支话筒就能唱英式迷幻摇滚 , 他真的成为了一位“非主流”的导师 , 不仅是头发的色彩站在了时尚的前沿 , 更是瘦骨嶙峋、仙风道骨的范儿令人如入仙境 。
接着回到节目的环节和内容 , 选手要拿到一期的冠军要通过三关 , 第一关是由电脑随机选出一个历史人物 , 选手自己说出或在导师的提醒下说出此历史人物的八个关键词中的七个 , 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有资格挑选导师 , 这个环节的设置比较巧妙 , 利用了反向思维 , 通过不断给出的关键词猜出关键词指向的目标;第二关的环节谁都会玩 , 你比划我来猜 , 只不过主要通过语言来描绘 , 且不能说出需要猜的内容的任何一个字;第三关是两位选手的决胜环节 , 由他们说出含有色彩的诗句 , 首先说不出的就出局 。其实这样的国学竞赛的方式可以看出较为浅显 , 更多的是考验选手的记忆准确度 , 并不涉及选手的认知深度和新意 , 当然从节目评判的客观和全民观看的热情来看 , 这样的设置显然是最为讨巧的 , 此节目传播国学与有一阵子火过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没有区别 。
【《最爱是中华》:讲师纪连海变身“非主流”导师】不过在当下孔子学院走进越来越多的国家 , 但我们如果看到身边有人吟诵几句唐诗宋词 , 就会投之以异样的目光 , 其实当年宋词就是流行歌曲 , 没想到一千年以后成为了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 , 寄托于中国风歌曲和《最爱是中华》等文化类节目 , 不太被提起的国学才逐渐被更多人从樟木箱里找了出来 , 其实我们中华儿女都把国学当成是压箱底的宝贝 , 不过放在箱子底下久了是不是也要拿出来晒晒 , 我们渊博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甚至经得起炫耀 , 又何须拿在手中都要颤颤巍巍 。如今的小孩子说一句话里都要夹杂着若干英语单词 , 我们真的太需要向他们秀国学了 , 让他们潜移默化里改变对于国学的惯有印象 , 有时候背一首诗词同样是一件炫酷的事儿 , 我们并不是不让他们听英文歌唱rap , 但博古通今、兼容并包是不是比他们如今单纯的吸收西方文化更能博采众长 , 前不久对于董桥的文风有过一阵子的争议 , 但至少现在的阶段能把自己的国学功底秀出来 , 理应与一位舞台上秀着自己R&B转音的歌手有着相同的喝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