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高二上化学教案设计( 二 )


林春:1、演示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苯+溴水的实验,或者播放视频,引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先猜测甲苯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
3、多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应产物简单补充一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邻、对位取代 。化学方程式需要多练习书写 。
附件:导学案
第二 单元 芳香烃学案
芳香族化合物——。
芳香烃——。
一、苯的结构与性质
1.苯的结构
(1)分子式: 最简式(实验式):
(2)结构式: 结构简式:
〖交流与讨论〗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① 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48):苯分子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
苯分子结构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66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称为凯库勒式: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拓展视野〗苯环中的碳原子都是采用的sp2杂化,碳原子之间形成σ(sp2-sp2)键,六个C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 。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是一样长的(1.4×10-10m),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建,
(3)分子空间构型
苯分子是 结构,键角 ,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键长C—C 苯环上的碳碳键长 C=C C≡C,苯环上的碳碳键是
之间的独特键 。
2.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 色,带有 气味的液体,苯有毒,
溶于水,密度比水。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的晶体,通常可 溴水中的溴,是一种有机溶剂 。
3.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溴代反应
原理:
装置:(如右图)
现象: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苯和液溴后,
②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 ( )
③锥形瓶内有白雾,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 沉淀
④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 沉淀( )
注意:
①直型冷凝管的作用: (HBr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
高二上化学教案2021设计2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第二 节 醛、酮及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
第三课时:《步步高》 醛的练习讲评 。
第四课时:《步步高》 酮的练习讲评
2、教学目标:
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 要化学性 质 。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 醛
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 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
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 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 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讨论题:下列有机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hcho b.ch3ch2cho c.hoch2ch2oh d.ch3cooh
答案:c、d
小结:乙醛的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