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好父母胜过所有好学校( 二 )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 , 比教育更重要 , 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 , 受到了尊重 , 有价值 , 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 , 因此获得成长 。
要知道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
请看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杨宏从小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 , 10岁才到城里和父母团圆 。 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 , 欠孩子什么 , 因此总有一种补偿的心理 , 对孩子百依百顺 , 有求必应 。 几年 下来 , 杨宏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 , 动辄发脾气、摔东西 。 由于过分宠爱 , 父母对杨宏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 , 不是忍气吞声 , 就是视而不见 。 他们孩子长大了 , 自然就懂事了 。
父母的娇惯和溺爱 , 使孩子逐渐沾染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 , 后来杨宏成了网吧的常客 , 由于时常逃 课 , 中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 父母就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高中 。 此后 , 杨宏变本加厉 , 上网几乎成了他的专业 , 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 。 父母见劝说无效 , 就用上二楼他们惯用的“杀手锏” 。 母亲说:“你要去上学 , 妈妈就给你买一台戴尔手提笔记本电脑 , 咱家的电脑也该换了 。 ”杨宏喜出望外:“你把电脑买来 , 我明天就去上 学 。 ”上个两个星期 , 他又辍学了 。 杨宏在家疯玩电脑 , 一玩就是10多个小时 。 吃饭时 , 母亲把饭端来催促他吃 , 杨宏玩到兴头上 , 呵斥到:“讨厌!你给我滚 开!”玩到夜里两点多 , 杨宏饿了 , 就敲母亲的门:“起来给我做饭!”睡眼惺忪的母亲也毫无怨言 。
更为离奇的是 , 为了不影响上网 , 杨宏解大小便从来不出电脑房 , 大便解到报纸上 , 再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 , 小便就解到瓶子里…… 。 杨宏每次提出无理要求 , 父母稍有犹豫 , 他就来一句“小气鬼”“吝 啬鬼” , 然后把门一摔就出去了 。 儿子一出走 , 父母就坐不住了 , 几经周折找回儿子后 , 又是亲昵 , 又是道歉 , 又是安抚 , 满足儿子的要求后才算了事 。 儿子也摸准 了父母的脉搏 , 要挟父母屡屡成功 。
后来 , 杨宏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玩腻了 , 开始浏览色情网站 , 一发不可收拾 , 后因强奸罪被判刑 。 杨宏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 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害了他 。 父母不仅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 , 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 , 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 。 事实上 , “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 , 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 。 因此 , 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 , 而不是行为本身 。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 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 , 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不被满足 , 就会产生成长创伤 。 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 。 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即使他长大成人 , 遭遇到一些挫折 , 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
【一对好父母胜过所有好学校】在权威与民主 , 管束与放纵之间 , 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 。 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 , 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 , 让家长无所适从 。
3
好父母要有好技巧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 , 是有阶段性的 , 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 。 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 家长的目标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 遵守规则 ,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 , 其实有不小的风险 , 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 。 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 , 因为母亲就是世界 , 这个世界是否温暖 , 是否可以依靠 , 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 , 是否信任世界 , 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 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 , 就能 够开始学习 。
孩子如果没有规则 , 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 , 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 , 因此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 。 比方说 , 他们伸出小手去拉灯绳 , 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 。 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 , 他严肃地看着你 , 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 规则与权威 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 , 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 , 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

推荐阅读